全球有51%学生已经在尝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支持自己的日常医学学习,在中国这一比例更达到76%。
13日,出版《柳叶刀The Lancet》、《细胞Cell》等2800种期刊的爱思唯尔,通过访问分布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200名医护专业在校生,发布了《未来医生白皮书(2023)教育版》,从学生视角对当下医护教育和未来医护就业前景等进行观察。报告显示,临床医护的短缺反而引发了全球医护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业的担忧,中国学生则对这些挑战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

同时,全球医护专业学生正在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掘其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方面的更多潜力,受访的超3/4中国医护学生已在学习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中国学生更愿意投身临床
据调研,医护专业学生出于焦虑感,特别担忧产生职业倦怠,以及收入薪资问题,有的正在寻求跨行择业。全球有近六成受访医护专业学生表示将来不会直接从事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而是将目前的学习当作职业“跳板”,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职业。在受访医护学生中,大约每6名就有1名表示“可能会中断自己的医学或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
相较之下,受访中国学生对于未来择业更为积极,超九成表示自己“致力于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并改善患者的生活”。其中,有84%认为新冠疫情更加强化了他们成为临床医生和护士的使命感,仅有3%计划在未来离开医疗健康行业。
调查中,中国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校感到满意,这一点要比全球学生的满意度高得多。尤其是中国学生认为,他们的学校能够充分教授他们使用数字医疗技术。
“我们聆听到全球医护专业学生对当前医疗健康生态系统的反馈与顾虑。中国医护学生对于当前的医疗健康行业生态既有担忧也怀抱期待,我们鼓励他们在充分洞悉这些困难的同时能够积极应对。”对此,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表示,中国医学院校在医护专业教学、临床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医学人文熏陶等方面也有责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让医护学生们更有信心走向通往未来临床医护的道路。

对AI融入医学教育喜忧参半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全球医护专业学生都在积极探索这类新兴技术在课业学习中的应用。目前,全球有51%的学生已经在尝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支持自己的日常医学学习,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达到76%。
报告显示,中国医护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主要场景包括:支持进行日常课业学习(86%)、了解最新医学进展(74%)和帮助准备考试(67%)。五分之四的中国学生表示,他们的导师对人工智能用于教育目的持积极态度。
然而,医护专业学生对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医护专业教育的态度可谓喜忧参半。全球62%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潜力感到兴奋;与此同时,全球也有51%的受访学生对此心存担忧,他们担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教育中取代宝贵的医学实践、传授不准确的信息以及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
这份报告指出,全球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善他们的决策制定(70%),甚至将成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3%),中国学生的情况尤其如此。同时,受访学生也认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仅仅是一种提升能力的工具,不能替代临床专业知识。